智慧园区的势和道

发布者:华英发布时间:2021-10-22浏览次数:1345


园区的转型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议题。

早在2014年前后,冠以“互联网+”前缀的产业园区就已经遍地开花。2015年国内的科技企业服务器数量已经有近3000家,电商园区数量超过500家,形式各异的众创空间在半年时间内新增了上万家。

当人工智能掀开了互联网的下一幕,“智慧园区”陆续出现在许多新城的规划项目中,产业园区被加上繁冗的名目和噱头,以至于出现了鱼龙混杂的一幕:一些产业园区仅仅增加了温湿度传感器,对外就以智慧园区自居。

于是国内的智慧园区数量在不断增多,但大多数陷入了缺乏顶层设计和多方协作意识的认知误区,对“智慧”的理解浮于表面,一味地引入或堆砌智能硬件,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提升并未有质的改变。

比如智慧园区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,很多园区铺设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摄像头,初步实现了对园区的远程控制和监管,但缺少长期规划和系统性布局,不同细分模块间的数据互不打通,“智慧”的背后是增加更多的人力进行监控与维护,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也就无从谈起,以至于智慧园区在很长时间里停留在摸索阶段。

园区智慧化转型的方向不可谓不正确,为何结果背离了最初的预判?

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,势必要进行两个维度的深思:一是改变园区的治理逻辑,智慧园区的内核不是添加智能化的模块,而是打通不同节点的数据,建立一种数据化的运营理念;二是厘清智慧园区的核心诉求,本质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提升,智慧园区的建设应该是结果导向,并非是用“智能”来装装样子。

也就是说,智慧园区其实是一场路线之争,比拼的不是智能化的替代程度,而是智慧化升级的完成度。

文章来源:  腾讯 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站管理员(3073611@qq.com)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